古巷风情,名人故居,是今天的人们最直观感受古泉州历史风貌的载体。泉州人常形容,老城区的布局是“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其中的“南北一条街”指的就是人们熟知的中山路。介绍老城区的名人故居和古街巷,不妨从中山路开始说起——
一条中山路 千年古城史
中山路所在位置几乎是古泉州的南北中轴,因此老城区最有名的古街巷几乎都分布在它的周围。
在中山北路,著名的古街巷有箭刀巷、涂厝巷、驿内巷、君子巷、县后街、米仓巷、彩笔巷、新厝巷、连理巷等;中山中路,则有奎章巷、通政巷、螺珠巷、花巷、菜园头、下林巷、许厝埕、庄府巷、烧酒巷、济东巷、金鱼巷、轧榜巷、钟楼待礼巷、玉犀巷、十五间、镇抚巷、后巷、敷仁巷、承天巷、沟尾下、小泉涧巷、打锡巷、扶卿巷、一文巷、兰桥巷、剑象巷、米粉巷、鲍厝巷;中山南路有马坂巷、舶司库巷、水门巷、九间巷、伍堡街、厚德巷、二十间巷、牛皮巷、许厝巷、惠存巷、楼仔下、金刚巷、豆生巷、侨光巷、民生巷、布房巷、五湖巷、土地巷、竹春巷、刘府巷、南岳后街、南平巷、灶仔巷、指挥巷、傅厝巷……沿着中山路向南延伸,还有李贽故居的所在地万寿路以及聚宝街、青龙巷等著名古街巷。仅仅一条中山路,它的周围就有说不尽的老城区的故事。
除了中山路,老城区还有两个地方聚集着大量古街巷,分别是涂门街和西街,它们可视为中山路轴线的重要分支。涂门街周围有后城古街巷、胭脂巷、礼让巷、祖师巷等,而西街的周围则有旧馆驿、甲第巷、古榕巷、井亭巷等。常有泉州的导游对外地游客说,想品味老泉州的历史,围着中山路转就可以了,道理恐怕就在这。
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同样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
名人故居画龙点睛
如果说古街巷像展示泉州老城区历史的实景脉络,那么藏身其中的名人故居无疑就是画龙点睛的那一笔。老城区的古街巷和名人故居,实际上是相辅共生,相互辉映的关系。
泉州古街巷之所以成名,多与历史名人有关。从泉州古街巷的命名方式来说,最主要的方式是纪念、人物、历代宗祠、官职等,都和历史人物的活动有关。甲第巷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因为这里走出过“破甲第天荒”的泉州第一进士欧阳詹,他的故居曾经也在这里;万厝埕则得名于将军万正色的老宅……
有些古街巷在名称上虽然未直接体现这些历史人物,但却因有名人故居而闻名。现在,说起李贽故居必然提及万寿路;桂坛巷因有老范志大厝而闻名;而游人们到了镇抚巷内,必然要去看看黄宗汉故宅。有人脉在,文脉才可兴旺。
据统计,泉州有历代进士2500多人,文武状元10个。思想家李贽、抗倭英雄俞大猷、大将军施琅等等,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居住过的老屋、任职过的府衙、生活过的街区,尽管有的在岁月的风雨中已经残损,但依然存留着名人的气息,述说着名人奋斗的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老城区中,现存的名人故居除了李贽故居、施琅故宅等6处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15处未列入文保级别,但保存完好的名人故居是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精华。
古街巷诉说的都是“人”的故事
如果没有人的介入,古街巷的建筑不过是静态的,掩藏于现代都市的文化碎片。但是因为有了“人”,古街巷变得生动起来、丰满起来。名人的故宅依街巷而存,街巷因名人故居而兴盛,这也是我们将名人故居和古街巷一同介绍的原因。
胭脂巷和祖闾苏故宅
胭脂巷不长,紧邻着拓宽改造后繁荣的涂门街和中山南路。
胭脂巷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一条飘溢着胭脂水粉的小巷子。以至于从前还有一种误传,说胭脂巷是旧时的一条烟花柳巷。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据称,胭脂巷的原名叫燕支巷,元朝时居住着一支由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而迁居泉州的家族,其后人世代安居于此,成为了“苏氏一条街”,因此被称为“苏氏祖闾”。今天,胭脂巷里还保存着著名的祖闾苏故宅,是市级文保单位。现存的建筑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建筑群为联翩式三开间大厝四座,内有花园,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米。
史料记载,这条巷也曾叫作为“燕支里”,并传闻苏氏宗祠内有口名为“胭脂”的井,清代古巷改名为“胭脂巷”。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这条巷有许多人在做胭脂水粉生意,因此得名。胭脂巷最神秘的恐怕是胭脂井了,在苏氏的族谱记载中,入口处的“胭脂井”常常“烟气氤氲”,在乾隆年间曾出现过“氤氲烟气现古井”的奇异景象。据说在2003年,苏氏后人在修缮祖祠时,在长桌下发现了传说中的“胭脂井”,井口呈六角形,井深约七米,还真的冒出过雾一样的白气。后来又发现,胭脂古井“井中有井”,在井底有一个半米多深的小井。虽然没有传说中的如胭脂般的井水,但是这离奇的传说依然吸引着人们。
唐衙口和“万厝埕王”
在东街有一条和“菜巷”并列的巷子,叫做“第三巷”。从“第三巷”里右拐是“唐衙口”,据说是唐朝时位处县衙门口而得名。小小的“唐衙口”也不长,却紧连着两大将军府,而且都是清朝的重臣。一位是施琅、一位是万正色。施琅是晋江衙口人,因收复台湾而名垂青史,他的府第位于原来农校校内,现在故居辟为释雅山公园。
万正色的知名度没有施琅高,但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万正色,字惟高,号中庵,泉州浔美人。清康熙年间,因平定“三藩之乱”有功,官至福建水师提督、陆路提督。万正色在泉州人眼里是个武夫,有关“万提督”的民间传说故事很多,上点年纪的都还记忆犹新。其中流传最广的有:“抢灰连棺材输去”“掉旗找鞋,转败为胜”,还有被人津津乐道的“正色卖土蛏(一种滩涂海产品)”“浔美万入城用红扁担”等。
万正色故宅在泉州也是非常有名的名人故居。其建筑为三进五开间双护厝,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是清代建筑的精品。后来宅第卖给姓王的人,所以称为“万厝埕王”。
万寿路和李贽故居
李贽故居坐落在古城“德济门”外的万寿路159号,与聚宝街和天后宫毗邻,这里是宋元时期外国商贾、教士云集的地方,《泉州府志》记载:“一城之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
李贽,字卓吾,号宏甫,别称“温陵居士”。泉州南门人氏,公元1553年中举,曾任河南辉县教谕、北京国子监博士、云南姚安知府,是我国明朝末年杰出的思想家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史学家。
李贽故居从外部看像一间普通的民居,进深两落,现存前落、一个通道和一个天井,后落的两翼已经坍塌,尚余一间正厅,宽5-6米,深大概有9米。厅堂上供有一尊李贽的半身塑像,匾额上的“李贽故居”四个大字,是由赵朴初来访时题写的。清朝同治年间,这里曾出土两枚印章,其中一枚现在存于故居内,另外一枚则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桂坛巷老范志大厝
桂坛巷位于泉州市旧城区东南部,从南俊巷至伯府埕。因该巷有一座桂坛宫,故得名;另一说法是该巷位于清源书院南畔,在早期的科举时代,中举登科折桂,书院乃举子云集之处,借喻举子登坛折桂之意,故巷取“桂坛”为名。
泉州文物保护单位老范志大厝也在这里。大厝位于鲤城区九一路北,后紧邻桂坛巷。厝主吴亦飞本来是清朝的穷儒生,但他因研制了著名的老范志神药茶而闻名。几百年来驰誉海内外。吴亦飞取范仲淹“先忧后乐”之义,而将名店曰“范志”,“老范志”的说法也由此而来。老宅由三座五开间五进的大庭院组成,各院落之间以防火墙相隔,宅院两侧均建有护厝,约30余间,组成一幢规模宏大,且富有层次和建筑结构特色的大型宅院。
金鱼巷和花巷
从别具古代建筑特色的泮宫,穿过繁华的中山路,就到金鱼巷巷口。和其他古巷不同的是,这个小巷曾经是代表泉州老城区“文化娱乐中心”,充满了传奇色彩。20世纪40年代还是国民党时期,由国民党出资,美国人出技术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富有西方建筑风格的电影院。为了建这座电影院,当时并不宽敞的小巷,一下子拆房拓宽,不少人家的水井都被埋在路下。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文革”以后,这里渐渐热闹起来,并逐渐成为鲤城老城区的文化娱乐中心。
那时,水果摊、香烟摊、小吃摊乃至酸萝卜摊等,从电影院门口摆至金鱼巷巷口,一派繁荣的景象。
也许正由于此,在上世纪90年代,金鱼巷沿街店面的月租,小小一间就要2000多元。如今,随着文化娱乐的多元化,金鱼巷的文化娱乐中心地位不断减弱,逐渐跟不上历史潮流,老的人民电影院也倒闭了。老电影院虽然不在了,但它却给这条小巷和这座城留下了很多东西,其中最具影响的,无疑就是闻名泉州的两款小吃,一是“菜头酸”,另一个是元宵圆。
金鱼巷里也有三处名人故居,分别是李功藏故居、傅维早故居、吴桂生故居。
而中山中路左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巷。连接许厝埕、新路埕,直通新华路,现在许多人把它统称为“花巷”。
唐代,泉州子城有四门,南门叫“崇阳”,花巷在其西侧。经历宋、元、明三个朝代,泉州城池不断扩大,这里渐渐成了市井中心。
这条闻名遐迩的古街巷,巷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景观,周边有唐代的崇阳门(南鼓楼),宋代两度知泉州的真德秀在此建真济亭,吴真人的女弟子——鄞仙姑的仙姑宫,明弘治已末进士、官至南户部右侍郎顾珀的府第、五代晋江留从效的郡园——留府埕、明代黄徽孕的太仆埕、清代许盛之许厝埕、湖广按察使丁炜的丁厝埕、明代黄凤翔之子兄弟进士的黄门埕、蒋德璟府第——关刀埕及新开马路——新路埕,史称“真济七埕”。
花巷起初并不叫“花巷”。原来巷子里有古城市井里的一切,低级士民、三教九流、大商小贩云集于此。衣摊鞋店、菜市客栈、名点小吃、说唱讲古、书摊、赌摊、占卜解梦、茶馆酒肆应有尽有。
元代,南下的蒙古官兵驻扎在这个地方,于是叫“蒙古巷”,这是史书记载“花巷”最早的巷名。到了明朝人们反感蒙古人统治的历史,遂用闽南语谐音改称“米果巷”。清末民初,泉州扎花手工艺者渐渐在此落户达40多家,他们以卖熟花(人造花)为主,供市民婚丧喜庆用,市民要买花就不约而来,于是“花巷”成为新的巷名。到现在还有两家老字号扎花店在那里经营。
福建省智善慈航公益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办公室: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东浔美工业区185号
联系电话:0595-22596028
秘书处电话:13559375668
18960295968
微信公众号:智善慈航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