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过岁月的泉港观音山
可以望文生义的观音山,横亘在泉港区涂岭镇。
丁酉年农历四月初四,我与山东知名画家高宁前往观音山下的观音寺,有幸拜识了住持智航法师,也结识了当地几位热心人士。
热心人士的言语暖心,他们聊的都是我爱听的事。智航法师宿植深厚善根,三周岁入寺,从此皈依佛门。1996年礼上觉下圆师父披剃出家。法师好学,1996年、1999年先后毕业于泉州佛学苑、福建佛学院。2005年在普陀山佛学院深造后,应邀回到家乡泉港的慈铭堂弘法。九年后,进驻泉港福慧寺;2016年4月,在印尼广化法海寺上学下良大和尚座下得授天台宗法嗣,同年10月,在泉港观音寺住持弘法……聊着,听着,我记住了,智航法师且是泉港区佛教协会副会长。
你知道,泉州盛产名茶,奉茶是泉州人待客之俗。喝茶的境界,重在意境。观音寺花木繁盛,既是极好的修行之所,又是品茶的好去处。在寺里,承蒙智航法师赐茶,我等俗人以禅的真心问道于茶,以茶的清宁趋近禅心,暂时丢开一切尘事品悟着禅理。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能够与当地热心人士结伴观音山半天游,需要有多少个五百次的回眸?泉港2000年建区,之前隶属惠安县。观音山是座名山,明嘉靖年间张岳编撰的《惠安县志•卷之二》“诸山大势”记有它的准确位置:“吾邑之山,分三纪,皆自德化戴云山发脉……分一支北行,循日曝岭为观音山,其北为涂岭、白水,与仙游隔界。”张岳还写道:“观音山在六都,一峰骈连,尘整秀丽,状肖观音,故名。”慕名而来的人都会伫立山下,睁大好奇的眼睛品鉴怎样“状肖观音”,以偿夙愿。
四月的风,轻轻地吹,从远方漫过来。仰卧的观音果然逼真——似尖实平的山巅,酷似观音的头顶,一道长长的山梁,俨然是并拢的双腿。稍远处,翘起的峰峦分明是脚尖。向西骈连的观音卧像,仿若身披绿色霞帔向东边的大海云游。一座寻常的青峦,因了状如观音,便有了灵性,便不寻常。远远的欣赏,庄严与柔美,已然将内心深深的震撼。
在辞别观音山四个月之后,当我在泉州家中抒写这篇观感,欣闻峰尾镇前亭海边发现了“望天昂佛”,那是一尊石卧佛,与观音山同样惟妙惟肖。不由惊讶泉港山水皆有禅意,祈愿她们都能给那片美丽的土地带来福祉!
还是回归暮春四月登山的心路。观音山海拔587米,海拔510米处的观音洞最可稽古。心旌飘向山顶,风景就在身边。闽南四季的植物,总是以繁枝茂叶接受人们的注目。观音山,看得见的地方都有树,有树的地方就是绿的世界。山路的两侧,马尾松、柯树枝叶相牵。和风吹过树梢,翻卷着春的况味。原生态的山野,空气浓酽稠密。
爬山。抬头。观景。抬头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享受。暖阳轻洒,草木摇曳着季节的诗篇。草本、木本是观音山的精灵,它们索取不多,只需汲取些许的养分,年复一年,呈现出鼓舞人们向往美好的生命本色。
坦率地说,爬山健身,我平时不怎么热衷,但凭着对先贤蔡襄登临观音洞焚香祈福的敬仰,凭着一脉山景抚慰疲惫的心灵,瞬生奔往“天生一个观音洞,无数风光在险峰”的豪情!
花是唱响春天的音符,是日子的亮点,是这个世界献给人们的微笑。黄色的、红色的、紫色的、橙色的花宛如繁星点缀,俯仰之间,一只蝴蝶栖息在花蕊上,轻轻抖动的触角,仿佛在诉述某种属于山林的秘语。前行在山花的烂漫里,由衷地感恩花季,感恩曾经浇艳过花朵的甘霖。身边的马尾松,集结在眼睛的周围。它们恍如会思考、有思想的哲者,张扬着宁折不弯的气概。
紧赶慢赶,终于见识了天开岩下的观音洞。为何得名“天开”?当地人引录《惠安县志•卷五》的说法:“宋熙宁中吴克睹其松萝蓊郁,疑有异境,攀缘而上,遥望山海历历,故名天开。”站在岩下俯瞰远近,泉港的山水美不胜收,视野和心胸便一起开阔起来。
熙宁是宋神宗赵顼用以纪年的第一个名号,用了10年。 熙宁七年(1074年),吴克任惠安县令。吴克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这一年的科举,史称许安世榜,不乏安邦济世之士,契合状元的名字。譬如“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与吴克便是雁塔题名的同年。
吴克的降生地文脉超旺,旺得让人叹为观止,旺得让我激情难捺絮叨几句——浙江处州龙泉县,吴克老家宋代的称谓,今天的地名是丽水市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大济村不大,历史上只有几十户人家,不足300人,却是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屡次提及的进士村的原型——从宋至明,出了26名进士,非进士出身涉足仕途者100多号人。大济村230年间涌现的26位进士,吴克职务最高,官至丞相……吴克于熙宁中到惠北观音山极顶放眼,显见此山成名甚早。
新筑露台的观音洞,游人香客参谒更加从容。仰首端详,天开岩形似含苞九瓣莲花。旅伴提醒道,天开观音洞与南海潮音洞的形状相似度特高。这种巧合,被当地朋友当作美谈,视为荣耀!
结伴游山的当地新朋古道热肠,从他们的言语之中,得知他们的祖辈的祖辈,就坚信观音菩萨每年都会从南海驾临观音山行善教化、庇佑善信。正惟如此,当地人把观音山奉为“佛教圣地”和“观音妈的故乡”。
风唱着天籁,叩动着我的心怀。一个故事在泉港流传——唐代咸通年间(860—874年),一位高僧喜得一块夜间能发光的浮木,高僧认定是神木,便延请巧匠刻成观音像。安放在何处?高僧略为思索,观音山海蚀洞偌多,天开洞口小里宽、空间最大,便将佛像恭敬地安放在洞里供百姓祀奉。
漫过岁月的观音洞,因了宋代泉州太守蔡襄的到访而名声鹊起,也许这就是名人效应!“宋四家”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合称,他们四人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蔡襄不仅书法了得,而且是勤政爱民的廉官、好官。蔡襄是仙游枫亭人,与泉港隔界,而他的外婆家,就在峰尾镇卢厝村。
观音山前方的虎岩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周遭古木森森,如今大雄宝殿的右侧仍有一棵植于1007年的重阳木。这座静谧肃穆的寺庙,是理想的读书处。蔡襄的外公——塾师卢仁为了子孙成材,在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送儿子卢锡及6岁的外孙蔡襄到虎岩寺读书,得空到寺里亲自授教。年事相仿的舅甥同在虎岩寺水岩洞攻书,得自然本源的蕴育,聆听儒释的教诲,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之路。
泉州洛阳桥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1053年4月动工,1060年1月16日通行,卢锡任主事,蔡襄是泉州太守,耗时六年八个月建成,舅甥功勋卓伟。我太佩服民间艺人的本事了,他们把建洛阳桥的艰难,把对建桥者的尊崇,演绎出许多属于民间的故事。传说桥建了一半,资金接续不上,南海观音怜悯苍生,决意帮蔡太守排忧解难,化身绝色美女泛舟洛阳江,终于募集巨额银两,大桥得以告成。这个片段是洛阳桥传说之一,表现的是人们对南海观音的敬仰。经历950多个春秋的洛阳桥,坚固依旧,定会陪着蔡襄的英名与世长存。
虎岩寺与观音洞相隔咫尺,蔡襄自幼耳濡观音山菩萨的灵圣。他督造洛阳桥,深信不疑得到观音佛祖的帮助。对于来之不易的成果,蔡襄非常珍惜,石桥讫工后,亲登观音洞焚香叩谢。据说,蔡襄离开观音山,心依然记挂那里,特地委托蔡氏宗亲结庐守护观音洞。蔡太守此行,引得四方善男信女前来膜拜。
但凡古寺,必历兴废。观音洞寺在唐兴宋盛之后,慢慢沉寂了,高僧雕刻的佛像也杳然无踪。直到前几年,观音洞重新被发现,当地人欣喜万分,新置了观音石像和善才童子,供奉在长有蕨草的石洞里。
步出古洞,洞前的露台托举我们的脚印。手抚栏杆远眺:泗州水库、红星水库、菱溪水库、虎岩寺、湄州湾隐约可见。这是一个丰年,草木丰盈,柯树、马尾松、杂树铺满这面山坡,又从另一面山坡溢出。站在这个角度,面朝远方,无论是在春日绽放的百花前,在盛夏的阳光下;还是在深秋的落叶中,在冬天的劲风里,都可以放飞遐思。
鸟雀的清鸣很近,而触及灵魂的感悟,正在与心灵接近。
山脚下前几年新建的观音寺,固然不够宏伟,却是重兴的前奏曲。当地朋友为我们展示“观音山观音寺鸟瞰图”,充满感情地说,智航法师发愿重兴观音寺,在山腰处择地60亩,正在规划报批,中轴线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讲经堂、藏经阁将依山而建……建设如此规模的禅宇,需要智航法师和众多爱心人士付出更多的辛勤汗水。此时,想象着远景,涌冒我心头的除了敬意还是敬意。
泉港观音山的时光,温厚静美,绚丽了我的记忆底版。
作者(右)与观音寺住持智航法师合影
作者简介
蔡飞跃,1958年出生于福建南安水头镇,现居泉州市区,土建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1984年至1985年因公赴非洲贝宁共和国援建洛科萨棉纺织厂;2005年11月7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丰泽区文联副主席,丰泽区作家协会主席。 主编《五里桥文化》、《刺桐花读书报》, 执行主编《作家笔下的丰泽》、《丰泽文化丛书》和文学季刊《丰泽文学》。《散文百家》《福建文学》《散文选刊》《美文》分别推介作者散文小辑。 出版散文集《紫陌行吟》、《红尘笛韵》、《白园滋味》、《绿叶菩提》《丰泽山水》、《青衿骋怀》等六部,四次获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散文诗入选《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福建百年散文诗选》等选本,散文作品入选《新中国散文典藏》(十二卷本)并多次入选《中国年度散文选》等选本。
福建省智善慈航公益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办公室: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东浔美工业区185号
联系电话:0595-22596028
秘书处电话:13559375668
18960295968
微信公众号:智善慈航公益